波兰分会
01 《贡赛》— 幻听电子音乐(2007/5'35''/ 中国首演)
作曲:拉法乌·扎帕瓦(波兰)
现场电子音乐:爱德华·谢利茨基(波兰)
拉法乌·扎帕瓦的作品《贡赛》是融合人造声音、录制乐器音色,并运用幻听电子音乐的“超语义美学”手法的代表之作。这部作品中的素材与构想,后来被他广泛用于多个装置艺术和作曲实践中,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和音乐会上演出。作曲家英年早逝,对波兰乃至国际音乐文化界而言,都是一次深重而深远的损失。
02 《呼吸机》— 幻听电子音乐(2023/9'00''/ 中国首演)
作曲:爱德华·谢利茨基(波兰)
现场电子音乐:爱德华·谢利茨基(波兰)
这是一部风格上回溯“具体音乐”早期传统的电子作品。作曲家运用了大量不同种类的噪声材料,从中提取出一种略显粗粝却富有美感的音响质感。作品中也使用了基于样本的声音模拟,尽管未录制真实人声,但模拟的“人声质感”在声音构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创作完成于 2023 年。
马来西亚分会
03 《觉醒》— 幻听电子音乐(2023/5'30''/ 中国首演)
作曲:周俊彦(马来西亚)
现场电子音乐:艾诺尔奈姆·阿兹佐(马来西亚)
《觉醒》以温柔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全球变暖问题。它既是对环境保护的音乐提醒,也带来对未来的希望。作品通过风的低语、篝火的噼啪、金属的回响、电流的闪烁,以及大自然和谐的合唱,将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化为充满同理心与乐观色彩的声景。这些声音交织出既引人深思又令人振奋的氛围,鼓励我们想象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未来。
04 《生命种子 6:源》— 多媒体电子音乐(2022/8'00''/ 中国首演)
作曲:艾诺尔奈姆·阿兹佐(马来西亚)
现场电子音乐:艾诺尔奈姆·阿兹佐(马来西亚)
《生命种子 6:源》是一首电声声景作品,首演于 2022 年布里斯托尔新音乐边缘音乐会(Bristol New Music Fringe Concert)。作品灵感来自马来西亚甲洞森林研究所(FRIM Kepong)的河流与雨林,围绕“水是生命之源”的信念展开——它不仅滋养自然,也塑造文化记忆。作品将河水潺潺与森林环境的录音,与马来拉弦乐器 rebab 及喉音吟唱的音色相融合,描绘一条河流从自然起源到抽象神秘的声之旅程。作曲家在 8.1.1 三维环绕声系统中,通过声音层叠与空间移动,让细微的水声、颗粒合成与空间扩散技术,将熟悉的自然音转化为闪烁的听觉景观。Rebab 在其中如同贯穿古今、连接自然与灵魂的活线,以持续音、微分音不协和与仪式化的音乐动作,回荡在作品之中。作品结尾灵感来自巴里·特鲁克斯的《Riverrun》,声音如同溪流般逐渐远去,rebab 的尾音与拍击共振化作象征性的心跳,提醒我们水与声音一样,能流动、疗愈并连接所有生命。
05 《长音》— 幻听电子音乐(2025/8'00''/ 中国首演)
作曲:哈斯尼赞·阿都·瓦希德(马来西亚)
现场电子音乐:哈斯尼赞·阿都·瓦希德(马来西亚)
《长音》基于在马来西亚巴哥国家公园进行的一系列录音创作,这些录音采集于其生物声学声景测绘研究中。作品由多种自然声音经过录音室编辑与声处理构成,呈现了马来西亚(尤其是巴哥国家公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品采用八声道输出,并以实时扩声的方式呈现。
06 《灵性之旅》— 多媒体电子音乐(2025/7'00''/ 中国首演)
作曲:芬迪·马扎兰(马来西亚)
现场电子音乐:艾诺尔奈姆·阿兹佐(马来西亚)
《灵性之旅》是一首探索精神世界与合成声音交汇点的幻听电子作品。它带领听者进入一个不属于森林与祖先传说的灵界,而是由机器、线路与反馈回路构筑的彼岸——一个以电流与波动为语言的世界。整部作品以硬件合成器创作,取材自模块化合成器的物理特性与低保真生成系统的独特音色。从伺服器的细微咔嗒,到经过滤波的持续低鸣,每一个声响都通过质感、呼吸、空间与频谱能量传递灵性的气息,而非依赖旋律或和声。音乐并非线性展开,而像是一段由“幻象”拼接的旅程:呼吸般的脉动、如云的幽灵泛音、耳语般的碎片,在多声道声场中若隐若现。风声与低语的录音与合成音色交织,通过颗粒化与空间化处理,模糊了声音的来源与质地,让听者无法分辨真实与虚构。在黑暗中聆听《灵性之旅》,不必试图“理解”,只需去“感受”,仿佛在调谐灵魂的无线电信号,让这段旅程在声音中显现。
乌克兰分会
07 《三次试图解释》— 多媒体电子音乐(2024/6'00''/ 中国首演)
作曲:塔季娅娜·霍罗顺(乌克兰)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这三段视频创作于我身处难民流亡旅程中的 2023–2024 年,是我试图探索自我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作品尝试将语言的音素与词语背后的感受、情绪转译为视觉与声音,进入文字背后无法言说的空间。三段影像中,两段取材自乌克兰诗歌,一段来自中文诗歌。第一段基于乌克兰诗人帕夫洛·季奇那的作品,他以对声音极富感知而著称。第二段则源自阿拉·秋秋尼克描写克里米亚家乡雅尔塔的诗歌;特别的是,她用乌克兰语书写,而大多数关于克里米亚的诗歌都是用俄语。第三段则是一场感官游戏,介于荒诞与滑稽之间,灵感来自中国古诗,以中文九声调系统为游戏主题,融合视听与语言的多重维度。
08 《草稿 22》— 8 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22/4'00''/ 中国首演)
作曲:鲍里斯·洛金诺夫(乌克兰)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这部作品诞生于全面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当时正值炮火袭击、逃亡与恐惧之中,我被迫离开家乡基辅,在乌克兰境内流亡。创作的初衷并非为了完成一部作品,而是出于一种情绪存活的需要——用仅剩的工具拼凑自我。当时我仅能使用一些旧的录音、以往作品片段,以及一台状况不佳的电脑里残存的声音库。
09 《时间的回声》— 幻听电子音乐(2025/9'00''/ 中国首演)
作曲:玛丽亚·阿列斯托维奇(乌克兰)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时间的回声》是一部“具体音乐”风格的幻听电子音乐,献给我的哥哥——一位乌克兰军人——以及他在前线的战友们。作品的核心灵感来自乌克兰诗人尤里·伊兹德里克的诗作《赤裸的声音》,其文字奠定了全曲的情绪基调与结构脉络。作品围绕“人声与世界的声音如何交汇”展开:它融合原声与电子处理的音响,如小提琴的拨奏、木板与玻璃、金属与塑料的敲击声,自然环境声如风与水,以及由军人和作曲家本人朗读和演唱的诗句。部分素材经过电子声学处理,如颗粒调制、混响与滤波等。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流逝、命运冲击、记忆与存在的作品。即便有些人已不在我们身边,他们仍以“回声”的形式陪伴我们。作品以层层音响渐次淡出、最后一句诗与象征性的终声,唤起一种倒计时结束的象征意象。
希腊分会
10 《东京》— 幻听电子音乐(2023/8'00''/ 中国首演)
作曲:埃帕梅农达斯·法西阿诺斯(希腊)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在神道教的传统中,神社中常设有系有长绳的圆形铃铛。人们通过拉动长绳使铃铛发出共鸣,以此向神明致意。《东京》是一段声响旅程,交织了文化细节、环境回响与个人感悟。在这里,过去与现在交汇,记忆与想象交融,构成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声音叙事。
11 《自然·延续》— 8 声道多媒体电子音乐(2023/9'00''/ 中国首演)
作曲:安德烈亚斯·姆涅尔特里斯(希腊)
视频艺术家:西蒙娜·萨尔基(意大利)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自然·延续》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三部曲视听作品,本次演出呈现其中的第二部分。影像由西蒙娜·萨尔基创作,声音部分则由安德烈亚斯·姆涅尔特里斯负责。作品灵感部分源自 T.H. 赫胥黎于 1869 年为《自然》杂志首期所翻译并发表的《歌德自然箴言》中的段落:“自然!我们被她环绕、被她怀抱;既无法逃离她,也无法真正穿透她的本质……她始终在孕育新的形态:存在的从未存在过,存在过的不会再现。一切都是新的,但又无不是旧的……我们不断作用于她,却从未真正掌握她……”。
12 《共同倾听》— 幻听电子音乐(2024/5'00''/ 中国首演)
作曲:瓦西利基·莱加基(希腊)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共同倾听》是一部基于托马斯·艾略特 1925 年诗歌作品《空心人》首节创作的声音叙事作品。该诗反映了一战后弥漫的不确定与存在主义空虚氛围,探讨了人类沟通的丧失、精神与情感的枯竭、生命意义与目标的缺失等主题,聚焦于现代生活的空洞、徒劳与苦痛,意图表达内疚、悔恨与焦虑等情绪。艾略特诗中的强烈意象与象征激发了这部作品中的声音场景构建,既有具象模仿,也有抽象表达。
葡萄牙分会
13 《逃逸机制》— 幻听电子音乐(2024/11'00''/ 中国首演)
作曲:安东尼奥·费雷拉 (葡萄牙)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这是一部具有典型幻听电子音乐审美特征的作品:抽象音响与经处理的录音声源交织、对比,形成持续的声响漩涡,似乎指向从动荡世界中寻找一条可能的出路。作品中的“持续运动”由细微的声音颗粒构成,这些颗粒有时能辨识出声源,有时则完全抽象。它们的运动通过能量(音量)与频率成分(音色)相结合的声像变化(并辅以少量多普勒效应)实现。这意味着声音本身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的运动轨迹。创作中,作曲家会根据需要添加或去除能量与频率变化的素材,以控制空间活动的程度,并刻意避免通过传统的包络线方式直接控制声像。作品以三阶Ambisonics 技术构思与混音,扬声器信号则依据扩声布局进行解码与扩散。
14 《环界:反弹与再反弹》— 幻听电子音乐(2024/9'01''/ 中国首演)
作曲:若昂·卡斯特罗·平托(葡萄牙)
现场电子音乐:王海旭(中国)
本作探索各种球形物体的声音潜能——从橡胶球、乒乓球到木制 / 泡沫球与玻璃弹珠,并引入了能产生共鸣的器物,如藏传颂钵与金属丝制水果篮。作曲家通过有意移动这些物体并以不同速度和动态密度录音,捕捉其在玻璃桌面、木地板、瓷砖等不同表面上的声音特性。作品旨在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动作与实验性的音色设计,呈现有机的动能轨迹,探索“圆”这一物理与感知上的特质——流动、旋涡般的宏观形态。创作中,作曲家以“震荡与重叠的音乐平面”为轴心,在不同段落间营造出透明与不透明的交替感。声音素材既有未经处理的原声,也有经过部分或完全数字处理的版本,涉及微观剪辑及多种数字信号处理(粒化、频谱滤波、移调、变速等)。除了经典的“球体反弹”打击声效,作品在推进中不断将声音进行实验性转化,引发在运动与静止之间切换的多重听觉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