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分会
01 《济州的时空 III》— 幻听电子音乐(2022/10'07''/杭州首演)
作曲:郑柱熙(韩国)
现场电子音乐:郑柱熙(韩国)
本作品为“济州的时空”系列的第三部,以韩国南部的济州岛为背景。济州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其区域特性通过风、石、方言等元素构建起鲜明的声音形象。此作以“恒久”与“流变”为线索,探讨济州独特的时空感。作品中使用的济州民谣《乔洪阿吉》是一首稻谷收割时吟唱的劳动歌,富含体力劳动后的疲惫与情感,由歌手高成玉演唱,录音经极少处理,以保留其原始质感与方言特色。石块的物理声响与拟人化的嗓音象征时间的连续性,风的声音则代表空间的无常。作曲家通过反复出现的拨弦与敲击声、持续和声团,构建出其特有的音乐语言,这些声音与民谣、石声、风声融合交错,塑造了本作的结构框架。
02 《重述》— 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2025/6'00''/世界首演)
作曲:朴明勋(韩国)
现场电子音乐:朴明勋(韩国)
长笛:刘宗琴(中国)
《重述》一词源于语言与音乐中的共同概念——“再次表达”。本作中,旋律虽似向前发展,却又忽然折返,并以不同形式再现。这些重复并非机械复制,而是伴随着语气、长度、方向的微妙变化,有时更脱轨游移后再回归主线。整个作品的轨迹不是线性的,而是由重叠的圆与螺旋构成,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听觉空间。本作探讨的是:当一段故事反复讲述,每一次听来,是否都是全新的体验?
03《蛇洞》— 多媒体电子音乐(2023/9'40''/中国首演)
作曲:申成雅(韩国)
现场电子音乐:申成雅(韩国)
《蛇洞》是一部从梦境与济州神话中衍生而来的视听作品。作曲家近年来频繁前往济州,并将个人梦境与当地神话、民间故事、记忆、事故、非文字的感知等素材相融合,试图跳脱传统档案式的记忆记录方式。作品通过自然现象影像与声音具象化的结合,将这些神话转化为具有全新意义的事件,并与其他故事互相重构,形成与既有历史不同的艺术化记录。
04 《迷人的耳鸣》— 为小提琴与现场电子音乐而作(2023/5'30''/中国首演)
作曲:吴艺旼(韩国)
现场电子音乐:吴艺旼(韩国)
小提琴:路云琳(中国)
《迷人的耳鸣》的灵感来自作曲家身边患有耳鸣症状的朋友描述。他们听到的耳鸣可能是风声、轰鸣、嗡响、哨音等多种感知,有时令人困扰,但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而言,却可能引发听觉想象。本作品正是在这种想象中展开,以耳鸣般的音响与常规声音交融,营造出一种“迷人”的听觉对话,展现噪音与和声之间微妙而动人的关系。
伊朗分会
05 《印痕》— 幻听电子音乐(2020/3'20''/ 中国首演)
作曲:阿雷祖·雷扎伊(伊朗)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本作以人声为主要素材之一,结合了合成声音以及多种录制并处理过的音响元素。这些不同来源的声音交织融合,营造出一种带有神秘与异质感的氛围,呈现出真实人声与电脑生成音之间的互动与回应,形成独特的听觉叙事。
06 《神》— 幻听电子音乐(2020/2'30''/ 中国首演)
作曲:德尼兹·塔法戈迪(伊朗)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神》是一首以人声为唯一声音素材的具象声音作品,采用 ABA 结构进行创作。作品中使用了一句波斯语绕口令,由一男高音与一女高音录制演唱:
KOSHTAM SHEPESHE SHEPESHKOSHE SHESH PA RA
(国际音标:/kuʃ.ˈtæm ʃe.ˈpe.ʃe ʃe.peʃ.ˈku.ʃe ʃeʃ pæ ɾɑ/)
意思为:“我杀死了一只六条腿的杀跳蚤的跳蚤。”
这是一句伊朗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幽默绕口令,由于其复杂的音节排列,在快速重复中极易产生口误。作品正是通过这种语言节奏与错觉的重复结构,构建出富有趣味性的声音表达。
07 《沉默之塔》— 幻听电子音乐(2019/4'18''/ 中国首演)
作曲:法尔哈德·希林扎德(伊朗)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达赫梅”(Dakhmeh),即“沉默之塔”,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传统中用于“天葬”的建筑,人们将亡者遗体安放于塔上供秃鹫啄食,骨骸则投放至中心的“斯多丹”洞穴中。本作品通过声音讲述了从死亡走向“达赫梅”的过程,呈现了一场有关信仰、仪式与永恒归属的精神之旅。
08 《沃罗诺伊》— 幻听电子音乐(2021/4'08''/ 中国首演)
作曲:赛义德·侯赛因·阿拉埃·穆萨维(伊朗)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本作品基于数学中的“沃罗诺伊图”理论创作而成,灵感源于随机性构成的结构系统。通过抽象几何与声音的融合,构建出多层次、空间化的听觉结构。
09 《昆虫也会坠入爱河》— 幻听电子音乐(2019/4'34''/ 中国首演)
作曲:塞皮德·亚夫蒂安、帕尔哈姆·伊扎迪亚尔(伊朗)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本作为手风琴与固定音频媒介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使用 Cubase 进行自然声音——尤其是昆虫声响——的采样与处理。音乐在讲述“爱”这一无法定义却普遍存在的情感概念,灵感来自昆虫的求偶行为,试图呈现那些常被忽视的隐秘生命细节。
意大利分会
10 《调谐石灰岩》— 幻听电子音乐(2024/17'13''/ 中国首演)
作曲:尼古拉·卡佩莱蒂(意大利)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调谐石灰岩》(Tuning Limestone)借用“调谐”与“和谐”双重意涵,呈现了意大利托斯卡纳普拉托市声音生态的采集、记录与重新构建。这座城市以其历史建筑中的泥灰岩(marly limestone)为标志,其地质层理如同城市本身的多重历史与社会记忆的隐喻,穿插着不同的纹理、色彩与密度。作曲家通过特殊的录音技术,在多种环境中采集声音素材,包括机械物体、振动体、各种表面结构等,挖掘其音色潜力。这些声音既有纪实性,也体现了主动激发与干预的意图,进而被选入作品中,构成带有象征意味的音响结构。整部作品在音响层面既具辨识度,又富于想象力,最终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城市声景。
11 《声之道途会话辑录一》— 幻听电子音乐(2025/5'43''/ 中国首演)
作曲:劳尔·马苏(意大利)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道德经》是我最为着迷的中国古典文献之一。本作品以中文诵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在微妙变化中反复呈现,探索“重复”与“递归”的边界。同时,两位男性声音以威尼斯人语言(马可·波罗的母语)展开对话,反思道家与西方音乐中的重复概念。我设想与一位“穿越时空”的马可·波罗共处中国一季,共同思考文化与声音的循环与偏离。作品在结尾处提出质疑:是否存在一种音乐,能够真正唤起《道德经》开篇的精神意境。全曲的所有电子音响均源自于达维德·巴尔多演奏的长笛采样。
12 《什锦》— 4 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23/7'53''/ 中国首演)
作曲:马蒂娜·布齐(瑞士)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什锦》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围绕一只旧黄铜家族铃铛的“最后敲响”展开,象征着情感的封存(德语中“Affektkonserven”),即那些脱离符号系统、无法再归属明确意义的记忆残片。如作曲者所言:“铃声、切丁的蔬菜、祖母的逝去,这三者毫无关联,但一旦失去指涉,扭曲也就失去了意义。”
13 《控制巨石与湍流之流》— 8 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25/14'50''/ 中国首演)
作曲:克里斯托夫·布吕恩格尔(瑞士)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本作探索绿色能源基础设施中的能量转换现象,以及其时间与空间组织背后的逻辑。水、热、风、蒸汽等“超人类”自然能量在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留下低沉轰鸣、湍流声、系统压力变化等丰富的声音形态。这些声音构成了“控制论巨石”般的建筑印象,也显现出能源空间中不为人知的感官体验。作品基于多地发电厂的田野采集与感官记录,并使用模拟模块合成器进行声音再创作。通过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可听知觉的声响形态,作品不仅反映了真实的声景体验,也尝试还原作曲者内化的身体记忆。该作品为艺术研究项目《湍流之流》的首部作品,旨在唤起公众对风电、水力、抽水蓄能和热能发电站等“非场所”式基础设施空间的关注与理解。
14 《流动,天空未远》— 16 声道穹顶环绕幻听电子音乐(2017/9'00''/ 中国首演)
作曲:海梅·雷斯(葡萄牙)
现场电子音乐:关鹏(中国)
《流动,天空未远》是“我们所生活的声景”欧洲合作项目中的委约作品,由 GMVL、Tempo Reale、卡利亚里音乐之友协会、AFEA 和爱奥尼亚大学等机构协力策划。作品主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 Musiques & Recherches 工作室驻地完成,并入围第十届“变形”双年电声作曲比赛(Métamorphoses)和 2018 年“鲁索奖”(Prix Russolo)。这部作品属于“流动”系列,该系列灵感来自物理学,探索流体力学中声音现象的音乐转化。本作聚焦于“空中声景”的构建,其形式结构依托三大支柱:地声(Geophony)、生物声(Biophony)与人声(Anthropophony)——灵感来源于生态声景学者伯尼·克劳斯的概念。通过特定空间移动手法,作品在“可辨”与“模糊”的边界间展开叙事,构建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听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