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月音》— 为数字打击乐器、多声道计算机音乐系统与现场交互影像而作(2025/6'00''/ 世界首演)
作曲、音视创作:王新宇(中国)
交互设计与工程:薛念之(中国)
数字打击乐独奏:刘梦(中国)
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 - 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降落,实现人类历史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科学勘察。作品以嫦娥四号研究团队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月球背面光谱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化技术将这些独特的自然科学信息转化为音视交互、音视结构及音乐空间化等多模态数据,并以此构成核心创作材料。标题《月音》与“乐音”谐音,意在通过科技艺术形式,唤起“月之音”这一象征性主题意涵。
02 《星体》— 为 MediaPipe 而作(2025/7'00''/ 世界首演)
作曲:怀亚特·坎农(美国)
合作技术团队及演奏:怀亚特·坎农,叶晓兰(中国),王奕橙(中国)
以“魔法”作为隐喻,探讨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无形系统。通过手势控制的声音合成技术,三位表演者看似从虚空中召唤出声音,将动作转化为音乐。作品关注“对抗关系”,引导我们思考这种关系如何促使我们成长并创造复杂性,以抵抗宇宙趋于单一性的恒定趋势。作品采用 SuperCollider 进行声音合成,使用 MediaPipe 进行实时手势识别,并利用神经网络生成部分声音,将现实声音样本与合成音色相结合,创造出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般的听觉效果,表现出介于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边界状态。坎农并未将人工智能描述为一种威胁,而是提出一种更具合作性的技术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紧张与冲突成为创造力的来源,魔法自代码之中涌现。
03 《琴熵》— 为手势识别而作的交互视听电子音乐(2025/4'00''/ 亚洲首演)
作曲 / 表演:庄晓霓(中国)
作品以粒子云、正弦波集合为主要声音设计手法,所有声音均来自于原创钢琴作品动机采样,以其中 F 音进行展开,利用极快、极慢方式构成主要织体布局,声音合成声部以线性渐变方式尝试了音质、时长、音高、声像等多种组合的声音变形与多声部对位。作品结构设计以简至繁、乐音至噪音的方式进行递增。钢琴在作品中象征着传统文化符号,对其电子化的变形隐喻了科技时代背景下传统人文与数智工具融合过程中的对立、挣扎与探索。作品在交互表演中将手势控制设计为钢琴家指法演奏,以手掌多组运动形态与音乐进行了数据映射。画面动态设计从音乐效果中提取赋值,手势表演情节服从音乐结构,从自如发展至无序最终具有规律。
04 《呼》— 为男低音与电子音乐而作(2025/5'00''/ 世界首演)
作曲:任时弘(中国)
男低音:汤思齐(中国)
音响空间化设计:叶泽少恩(中国)
人声的发声原理一般可以简化为白噪音、脉冲波和滤波器模块的组合。本作品试图基于这些模块,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音色特征,在与电子音乐的对话中探索人声的非语义艺术表达。
05 《蛇之来临》— 为自制乐器而作(2025/7'00''/ 杭州首演)
作曲 / 表演:张开伦(美国)
本次演出呈现的是一场结合钢琴与腕部扩展装置的即兴表演。作品的核心是一架装有振动拾音器与共鸣板换能器的原声钢琴。与通过扬声器播放不同,该系统将处理过的声音重新注入钢琴本体,使乐器以自身转化的声音再次共鸣。演奏者佩戴的定制腕带配备动作感应器,通过简单的手部动作——例如手腕的倾斜或旋转——实时调控延迟反馈与时间参数。由此形成的是演奏者、乐器与技术之间不断发展的对话:钢琴不仅以自然的共鸣歌唱,同时也回应着新的声音维度,展现出人与乐器融为一体的独特声响世界。
06 《拈花化影》— 交互电子音乐与实时 AI 生成影像(2025/4'30''/ 世界首演)
作曲 / 表演:万方(中国)
视觉影像:曾紫乔(中国)
《拈花化影》取意于“拈花一笑”,以“手”为媒,融合动作识别与 AI 图像生成技术,探索身体、算法与文明记忆之间的交互关系,展现影随手动、图由意生的东方禅境。作品通过手影的舞动,唤起数字幻象,呈现一场人机共创的“幻化之图”。AI 不再是工具,成为感知的共舞者,在影与意之间,让古老意象在当下算法逻辑中新生,重构传统与科技的当代表达。
07 《明乐新声》— 为明代琵琶与实时电子音乐而作(2025/6'30''/ 亚洲首演)
作曲 / 表演:林舒瑜(中国)
本作品使用了仿制的明代魏氏琵琶及其数字化音源,在演奏方式上突破了传统范式:相较于录制采样或现场拾音处理,作曲家将琵琶视为一个巨大的实时驱动装置。在演出中,附于琵琶琴颈的手机作为数据驱动装置,借助运动传感器实时捕捉演奏姿态,并结合接触式麦克风采集的琵琶声音,使乐器的原始声学特质与数字化音源在算法系统中通过实时驱动装置产生互动与交织,进而开创出跨越时空的交互式音乐表达。(所用琵琶及音源“Pipa1617”由湖州师范学院漆明镜教授团队根据明代《魏氏乐谱》复原制作。)
08 《潮汐》— 音画实时交互电子音乐(2025/6'20''/ 世界首演)
作曲 / 表演:Hsuan Chang Kitano/ 张璿(美国)
《潮汐》是一段在喧嚣中诞生的宁静冥想。潮汐既象征外在自然,也映照内在情绪——一次呼吸,一场清理的渴望。作品采样自海滩、厨房与浴室的日常声音,灵感源于对大海的深切向往。部分声音来自 2025 年 7 月宜兰海滩清洁活动中的拾得之物:塑料、金属与废弃垃圾,这些原本沉默的残片被赋予了声音,成为共鸣的器物。它们讲述着被忽略与关爱的故事,见证人类与自然的交汇与回应。《潮汐》试图在个人情感与环境意识之间,唤起一次静默却深刻的反思。
09 《弦语千机》— 为古琴与一千部手机而作(2025/5'45''/ 世界首演)
作曲:段瑞雷(中国)
古琴:周亨城(中国)
程序:马正阳(中国) 段瑞雷(中国)
《弦语千机》是一部意在探索东方古韵与数字时代群体意识的新媒体交互声场作品。
舞台上,古琴的孤弦震颤是历史的提问,是源自文明深处的古老频率,琴声被算法解构、转化,并被赋予电子生命的脉搏。观众席中,渐次响起的手机则如星群般作出当代回应,在物理空间中编织出不断生长的声学山水,共同构建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听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