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分会
01 《斯芬克斯与波尔》— 幻听电子音乐(2023/8'41''/中国首演)
作曲:查罗·卡尔沃(西班牙)
现场电子音乐:托多尔·托多罗夫(比利时)
模块化合成器对电压微小变化的声音反应,对我而言就像一个谜——正如气球在被挤压气口、强迫呼气时所发出的“歌声”一样神秘。我一直用这两种发声装置尝试破解这个谜团,虽然并未成功,但在过程中创作了这部作品。
作品中还融入了波尔·布里(Pol Bury)在安格尔《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画作基础上的数码单版画元素,以及我与土耳其编舞家巴哈尔·特米兹在舞作《Punkt》(2023)中的合作经验。该舞作探讨了多种关于透视与深度的观念,而这也令我联想起布里作品中某些相似的命题。
02 《黏滞》— 8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24/10'02''/中国首演)
作曲:罗兰·吕滕(比利时)
现场电子音乐:托多尔·托多罗夫(比利时)
《黏滞》探索了不同的听觉密度 —— 一种融合声音与质地、既呈现流动感又保有厚重感的声景。作品灵感源自流体的物理性质——即其对流动或形变的阻力程度。声音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如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交互。本作于 2024 年 3 月在 Musiques & Recherches 工作室完成。
03 《声音IV - 幻觉》— 幻听电子音乐(2024/11'04''/中国首演)
作曲:托多尔·托多罗夫(比利时)
现场电子音乐:托多尔·托多罗夫(比利时)
人声演唱:弗朗索瓦·瓦亚纳
作为《声音》系列的一部分,《IV - 幻觉》延续了对人声、其共鸣与转化的探索。作品在直觉与类比、感官错乱与幻象之间穿行,文本取材主要自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的《地狱一季》,并受到其“先知书信”思想的启发。与布鲁塞尔声乐项目创始人弗朗索瓦·瓦亚纳的合作中,作曲家采用了多种数字处理手段——既包括录音时的实时处理(让歌者能即时听到反馈),也包括录音后的加工。作品尤其运用了自主研发的分析-再合成软件,可提取并在多声道空间中再构声音的部分谐波,配合多种波形与相位调制变形。通过对单个谐波频率的选择与变动,作品生成了一个从非谐性音色到近似管弦乐弯音的连续质感,并在空间中徐徐展开。《声音IV - 幻觉》于ARTeM工作室完成,并获得瓦隆-布鲁塞尔大区文化总局音乐部支持,于2024年2月14日在布鲁塞尔 Bozar“比利时音乐日”框架内首演。
比利时·音乐与研究中心
04 《异声V:自然之声》— 8.2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24/8'17''/中国首演)
作曲:安妮特·范德·戈尔娜(比利时)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这里描绘的,并非“被客体化”的自然——那种在当下通过不断累积的气候灾难而显现的自然——而是带有某种拟人化色彩、被主观化了的动物之声。动物世界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它们传达着与人类同样基本的原始需求:爱、饥饿与恐惧。在倾听之中,这些信号可被归纳为三种动态形态:声线弯折、重复迭代以及旋律轮廓——这正是《异声》系列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的核心研究对象。在这里,空间处理可能呈现为点彩式的分布、动态的流动,或环绕式的声场,但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呈现。本作于 2024 年在 Musiques & Recherches 的“奥菲斯蜕变”工作室完成,得到瓦隆-布鲁塞尔大区艺术创作部的支持,原始格式为 16.4 多声道。
05 《赫利俄斯与塞勒涅》— 8声道幻听电子音乐(2024/11'14''/中国首演)
作曲:伊丽莎白·安德森(比利时)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在外太空,没有我们所熟知的重力,也没有声音——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去想象它的存在。
《赫利俄斯与塞勒涅(第一部)》是一部为“声音”打造的三维剧场作品。音响质地颤动而紧张,带来一种空中漂浮般的不稳定感,它们如同舞台上的角色,在“太阳之光”与“月亮之影”之间的交错中起舞。然而,这些声音依然具有鲜明的人类触感——尽管它们系于天体意象,作品本质上依旧由运动驱动,能够被地球上的人类身体直接感知。光与影、有限与无限、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辩证张力,始终是安德森创作的动力。在这部作品中,这种张力体现在太阳的光辉与月亮的阴影之间的对话,也体现在以人体为中心的感知与无垠太空的交互之间。为了构建这种“无重力”的声音建筑,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重新构想了空间。作品的声音素材来源包括加拿大蒙特利尔Totem Contemporain工作室的乐器录音、2024 年夏天的自然环境录音,以及早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与录音棚内完成的素材。本作于2024年在比利时Musiques & Recherches的“奥菲斯蜕变”工作室与作曲家位于布鲁塞尔的工作室制作,并于同年12月18日在布鲁塞尔Le Senghor的安妮特·范德·戈恩基金会音乐会上首演。作品由Musiques & Recherches委约,获瓦隆-布鲁塞尔大区音乐部资助。
墨西哥分会
06 《声之炼金术》— 幻听电子音乐(2024/5'16''/中国首演)
作曲:埃利亚斯·普克(墨西哥)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声之炼金术》是一部致敬墨西哥先锋作曲家哈维尔·阿尔瓦雷斯的当代表现。作品从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风格中汲取灵感,带领听众踏上一段超越常规音乐边界的听觉旅程。通过对声音的操控与变形,作曲家在声响中探寻实验精神与创意探索,呼应阿尔瓦雷斯挑战规则、勇于革新的艺术精神。
07 《遥远的灵动》— 多媒体电子音乐(2023/13'37''/中国首演)
作曲:埃德玛尔·奥利瓦雷斯·索里亚(墨西哥)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遥远的灵动》是一部融合声音、影像与思辨的跨媒介视听作品,探索机器是否具备理解或感知“神性”的能力。通过电子节奏音乐、3D建模与动画等技术,作品构建出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虚拟场景与存在,声音与画面高度互动,形成充满未来感的视听体验。声音部分融合电子声学音乐的语言与节奏结构,创造出一种人机共构的艺术语言。影像方面运用参数化建模、硬表面建模与3D扫描等方式,构建出与声音呼应的动态空间。
本作试图提出一个哲思性问题:
机器是否有一天能理解“超验”概念?
它是否会思考神性,甚至体验它?
换句话说——
机器会有灵性吗?
英国分会
08 《河口地带 2》— 幻听电子音乐(2023/13'44''/中国首演)
作曲:欧文·金纳斯利(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河口地带 2》是一部关于“多重时间交织的异质当下”声音景观的探索。作品素材包括实地录音、录音室录制、历史音频及合成声音,呈现出一连串自然事件与人类环境互动的片段式叙事。作品灵感来源于英格兰布里奇沃特湾的河口海岸线,这里既是地质历史的产物,也受到强大潮汐力量的塑造。岩石、卵石、沙粒与浪潮的声音构成了作品的主要音响纹理,表现出自然环境既具破坏性又不乏温柔的一面。人类的存在则显得短暂而脆弱:脚步声、语音、莫尔斯电码、节奏敲击和手机信息等声响,时隐时现,化为音景中神秘的痕迹。
09 《形态生成》— 幻听电子音乐(2022/7'07''/中国首演)
作曲:恩里科·多里加蒂(英国)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形态生成》取名自同名生物学过程,意指多个简单单元协作生成复杂生命体的动态结构。作品强调宏观结构与细微声响单元之间的对位关系。其创作基于作曲家自建的实地录音素材库,通过声音本身所具有的“可触发性”来引导声音设计与作曲过程的演进,从而构建出这部富于变化的声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