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遐想》— 视听艺术现场(2025/11'20''/ 世界首演)
声音:邱成龙,视觉:马仕骅,作词:李凯微(中国)
现场视听交互表演:马仕骅、邱成龙
一部以双人组合为形式创作并呈现的视听艺术作品。从消除旋律、固定节奏、以电子乐技术为创作语言的声音出发,配合视觉领域的无指向性流变,持续扩张声音的能量,引导观众在多模态感知交汇中重构自我感官通路。其后逐渐引入的调性音乐组织、诗歌文本、具象符号,又使观者在恍惚与未明之中接收具象元素的渐次介入,从而激活记忆深层沉睡的经验,引发超越现实边界的遐想:一种指向自身的回溯性凝视。观者在作品的感知过程中,被引导去触碰那个曾在自身内部生成、却未曾抵达的“可能之我”。它既是一种对自我潜能的感性召唤,也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的重新审视与思辨。
02 《撞裂锥》— 为小提琴与电子音乐而作(2004/10'05''/ 中国首演)
作曲:帕纳约缇斯·科克拉斯(希腊 / 美国)
现场电子音乐:温壁合(中国)
小提琴:肖航辰 (中国)
“撞裂锥”是由火山爆发或陨石撞击所形成的一种岩石锥体,其锥面上带有自顶点辐射而出的条纹纹理。—— 引自《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第四版(2000)
本作品创作于 2004 年冬季,受 MATA 音乐节委约,原为小提琴家木村真理(Mari Kimura)创作。标题象征着小提琴声音在弓法压力、速度、运弓位置及音高的作用下被“雕塑”为一系列多维抽象的声音结构。这些声音如同动态雕塑一般,通过声影、幻象、包裹与折射展现其多面性,每一个抽象结构都在音乐空间中占据独特的时刻与位置。所有预录素材均取自小提琴音色,经过精细处理,在保留原始演奏动作与音色特征的同时,消除了具象指涉,旨在强化小提琴的声音轮廓,营造出连续的听觉流动感。作品完成于克里特岛技术与教育学院音乐技术与声学系的录音棚及作曲家个人工作室,使用基于 Linux 平台的 GNU/GPL 开源软件创作。
该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
第十五届弗兰科·埃万杰利斯蒂国际作曲比赛(罗马,2012)第一名
技术赋能音乐作曲比赛(雅典,2005)第一名
第五届皮埃尔·舍费尔国际计算机音乐比赛(佩斯卡拉,意大利,2005)入围
03 《宝塔印象》— 为 Wacom 数字画板而作的实时作品(2023/6'30''/ 中国首演)
作曲 / 现场视听交互表演:王驰(中国)
宝塔作为建筑,见证着历史,审美,宗教,哲学思想等各种文化元素变迁。宝塔作为文化符号在每个人心中代表不同的意义,打板,叩钟,拜佛,诵经,打鼓等等修行行为在每位曾经耳闻目睹的人心中映射出万千不同姿态印象。《宝塔印象》用音画交互的方法描述了作者对三座宝塔的初印象,用实时交互演奏的方法呈现音乐作品。
04 《布列兹再出发》— 为打击乐、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2025/15'00''/ 世界首演)
作曲:皮埃尔·布列兹(法国)
现场电子音乐:热拉尔·阿萨亚格(法国)
打击乐:蒂埃瑞·米罗格里奥(法国)
钢琴:周瑜年(英国)
《布列兹再出发》向法国作曲家皮埃尔·布列兹诞辰一百周年致敬。这是一场融合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创的三重奏音乐会,呈现了 AI 在精准音乐医疗中的潜力,以及人类音乐家卓越的即兴能力。本作品以半即兴的对话形式展开,交织多重音乐语境,汲取影响布列兹创作的丰富音乐历史素材。在人类演奏者与自主 AI 系统的互动中,演奏者的心跳、呼吸及心率变异数据通过可穿戴设备被实时捕捉,并以科学方式可视化展示。这些生理数据也为音乐健康研究提供了基础,探索音乐与人体之间的深度联结。该三重奏演出结合了两个欧洲研究理事会(ERC)资助项目的技术成果:
Somax2:支持人机即兴共创的 AI 系统(ERC REACH 项目)
heartfm:用于实时记录与呈现音乐与生理数据的可穿戴系统(ERC COSMOS 项目)
周瑜年将演奏并即兴演绎布列兹《草稿片段》(1987)与拉威尔《水之嬉戏》(1901)选段;热拉尔·阿萨亚格操作 Somax2 进行即兴对话,素材来源包括周瑜年演奏的布列兹奏鸣曲(1946)与驻留音乐家的录音素材(Jean-Brice Godet、Valérie Philippin、Francesco Guerri 等);蒂埃瑞·米罗格里奥则以“清脆悦耳”的打击乐风格加入演出,呼应布列兹对声音色彩的热爱。人机之间在演奏过程中相互聆听、适应,生成丰富而全新的声音组合。现场还将同步投影表演者的心电图、呼吸和心率变异情况,展示他们在演奏中的心理与生理变化,以及音乐互动所引发的同步现象。
05 《再见,小王子》— 人工智能交互音乐表演(2025/6'00''/ 世界首演)
作曲 / 程序设计 / 现场视听交互表演: 冯金硕、孙华、吴思彤(中国)
再见,小王子是一场献给所有读懂了告别的成年人的数字诗篇。作品续写了小王子的故事:为了回到他唯一的玫瑰身边,踏上归途并最终完成蜕变,实现灵魂永恒相拥的悲壮结局。本作品在技术上探索了一种人机共演的范式,其核心是一个以文字为控制媒介的交互音乐生成系统,旨在将抽象的文学情感,实时转译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演出过程中,表演者实时撰写故事文本,大型语言模型会进行深度的语义与情感分析,将文学意象“翻译”成包含场景、情绪等要素的音乐与视频。大模型实时控制音乐的生成,并由 WebGL 生成相应的动态图像。这种互动实现了“动态可塑的表演结构”,表演者与 AI 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触发 - 响应”,而是一种互为反馈的“共演”模式。
06 《神经网络变奏》— 为竖琴与电子音乐而作(2024/6'2'')
作曲 / 现场电子音乐:马尔特·吉森(德国)
竖琴:杨一诺
《神经网络变奏》是为古竖琴演奏家马克西米利安·埃尔哈特(Maximilian Ehrhardt)所创作的委约作品,素材取自扬·皮特松·斯韦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改编的法国中世纪著名旋律《Est-ce Mars》。该作品亦是我关于“人工智能作为作曲工具”艺术研究的一部分:我以双行竖琴(arpa doppia)演奏的原始录音作为素材,训练了一个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我的关注点并非在于对原作声音或风格的复刻,而是神经网络在“可识别性”与“转化性”之间展现出的多重变异。在训练过程中,我在不同阶段(如第 100 次、第 200 次生成后)提取音频样本,并将这些片段重新编排为新的结构,最终转写为双行竖琴的乐谱,呈现出模型所生成的高度异质化的音乐语言。借此,我试图在传统“变奏曲”形式之中,探索作曲实践的全新可能。
07 《五郎出山》— 为秦腔大花脸、两组混编打击乐、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音乐剧 (2025/15'00''/ 世界首演 )
作曲 / 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中国)
剧情设计:张小夫,杨曦文,郭本龙(中国)
唱腔设计:郭本龙(中国)
视频监制:张超(中国)
视频制作:赵钧盟、吴浩谦、王冰宁、张鹏程(中国)
音乐助理:张巍(中国)
秦腔大花脸:王建力(中国)
打击乐:马丽,刘梦(中国)
中国宋代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品《五郎出山》以传统秦腔折子戏《五台会兄》为基础,通过“酒醉”“独白”“盘道”“舍道”“出山”五个片段,重新为秦腔大花脸构思了一个音乐化的“独角折子戏”。作品以秦腔的传统唱腔为主基调,结合了手眼神法步、唱念舞做打等传统秦腔的诸多艺术元素,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戏剧语言和叙事结构;舞台呈现方面则集合了两组中西混编组合打击乐,视觉影像和电子音乐,与秦腔大花脸交相辉映、构成新的视听体验,探索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媒体融合音乐样式。